山門 ■本期執行:張素萍 許鈸鈸 王柏峰 林燦鑫 時光重回1174年,時值南宋淳熙元年十二月初一日。 九日山下,通遠王祠,檀香繚繞,鼓樂喧天;九日山前,晉江江面,舟舶遮江,旗幡蔽日。市舶提舉(相當于現在的海關關長)虞仲房,偕同幕屬洪子用、朱彥欽,以及趙德季、趙致孚等皇族成員,來到延福寺旁的通遠王祠。祭壇上,已擺好羊、豬、酒等祭品,他們上香、奏迎神曲,虞仲房宣讀祈風文,向海神通遠王祈風。 這是遵照舊例舉行祈風祭海的祭祀儀式。為鼓勵商舶來泉貿易,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及皇室成員,每年舉行祈風祭典。待祭典完成,他們登游九日山,把祈風的經過鐫刻于石上。于是,一方現存最早的祈風石刻“出爐”了。 這只是九日山上10方祈風石刻誕生的一抹掠影。在以“山中無石不刻字”著稱的九日山,其東西雙峰崖壁上,10方宋代航海祈風石刻,吸引了世界的眼光。這些全國絕無僅有的瑰寶,記載了1174年至1266年間的官方祈風盛典,是世界僅存的為往來商舶祈求順風和平安的文字記錄。 10方碑文中,記載歷次參與祈風活動的市舶司官員共9人,泉州地方軍政要員共58人,有18人為皇族。這也說明祭典由官方主導,體現了宋代市舶司制度下,國家力量對海洋貿易的倡導和管控。 跨越數百年,一方方石刻,銘記城市記憶,留下可供觸摸的人文脈絡,是凝固在崖壁上的史書,也是宋代航海文化與海神信仰的重要物質遺存。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