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學生開展素質拓展活動,釋放心理壓力。(張蕓蕓 攝) 調查 呈低齡化趨勢 多種因素導致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青少年出現抑郁癥等心理問題的比例在不斷上升,究其原因,主要涉及來自家庭、校園、社會以及網絡等方面。 數據:心理問題低齡化趨勢 數據顯示,全球抑郁癥患者遍布各年齡段。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去年3月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這意味著被調查人群中有近四分之一深受抑郁癥困擾。此外,從小學到高中,隨著年級增長,抑郁檢出率呈現上升趨勢。小學階段抑郁檢出率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約為1.9%-3.3%;初中階段抑郁檢出率約為三成,重度抑郁檢出率為7.6%-8.6%;高中階段抑郁檢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檢出率為10.9%-12.5%。 現狀:青少年就診不在少數 記者走訪調查中也發現,泉州咨詢、就診有關心理問題的青少年數量也在逐年增多。 泉州心怡心理咨詢中心、泉州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副主任李惠毓介紹,過去打心理咨詢熱線的主要是成年人,現在來電的青少年明顯變多。她粗略統計,近幾年,中心的咨詢量每月少則兩三百、多則四五百,其中青少年來訪者占60%左右。 泉州一中專職心理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蕓蕓告訴記者,該校學生發展指導中心每個月咨詢數量在80-100人次,每個教師每周接待數量3-5人次。 泉州市第一醫院心理醫生賀佳介紹,心理咨詢科數據顯示,每月就診患者在800多人次,其中青少年患者平均每天有10人次。泉州市第三醫院心理治療師謝燕燕則表示,到該院心理科就診的群體中,青少年占比60%以上。而泉州兒童醫院心理門診數據也顯示,該院每年接診青少年超過3000人次。 研究:多種因素引發心理問題 為何現在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青少年教育專家張秀云認為,心理問題低齡化的背后,是越來越大的學業壓力和社會期待不斷向前延伸、傳導。越來越多的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越來越早地囿于心理困境,甚至演變成心理疾病。 不少受訪的心理專家表示,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呈高發態勢,且問題多樣性、復雜化,主要表現有情緒失控、強迫行為、暴力攻擊、自傷輕生、言行怪異、自我封閉不與老師同學交流等。歸結起來,主要涉及來自家庭、校園、社會以及網絡等因素。 “現在我們接診的青少年普遍存在抑郁、焦慮的情緒問題,但引發他們情緒困擾的深層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謝燕燕說,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特殊的年齡段,面臨著身心發育不平衡等矛盾沖突,這容易導致他們情緒大起大落。大體而言,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與性發展、人際關系、學業壓力、過往創傷等有關。其中人際關系可能包括家庭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等,也有部分學生曾經歷過校園霸凌等創傷。對青少年而言,他們對性充滿好奇、自我意識飛速增長、情緒處理能力尚不完善,這與家庭、學校、社會對他們的要求是有沖突的,這些內內外外的沖突會給他們很大的沖擊,處理不當就容易引發各種身心問題。 張蕓蕓坦言,初、高中的學生面臨更大的學習壓力,因學業問題引起心理困惑的學生不在少數。在咨詢的個案中,張老師發現,很大一部分青少年的問題都有來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在成長中受過語言暴力或家庭關系長期不好的青少年心理問題表現尤為明顯。此外,一些青少年在人際關系、生涯規劃等問題也容易產生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