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朵小紅花,每個人都了不起”為主題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動。(張蕓蕓 攝) 難題 識別率不高 就診有點難 一方面,不少市民對抑郁癥的識別率不高,導致未能及時發現和及早治療;另一方面,隨著需求量的增加,現有的專科門診難以滿足需求……這些都是目前解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所面臨的難題。 諱疾忌醫心理作祟 “很多人會有一種病恥感。產生心理問題就好像見不得人似的,覺得抬不起頭來。”賀佳表示,市民對抑郁癥的識別率不高,導致不少患者沒能及時發現和及早治療,是目前抑郁癥治療的最大難題。有些抑郁的癥狀會以軀體不適的形式或全身轉移性的不適感出現,患者會在綜合醫院做各種各樣的檢查,卻沒有意識到可能是心理問題。 此外,由于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抑郁癥就是精神病,因此患者或者家屬不敢讓人知道病情,更不敢輕易上醫院,導致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有數據表明,在抑郁癥患者中,僅有20%的患者接受治療。“同精神分裂之類的精神疾病不一樣,絕大多數心理問題患者都是輕度到中度,可防可治。通過藥物、運動、心理治療等措施,都能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在賀佳看來,心理問題并不可怕,癥狀比較輕微的,做心理輔導,或者自我調整,就可以恢復。 “孩子的心理問題在不少家長看來都不叫問題,他們會覺得長大就好了。”李惠毓表示,少年兒童缺乏對外來挫折與壓力的對抗能力和自我判斷能力,加之社會上和家長中普遍存在“小孩子哪有什么心理問題”的觀念,導致早期、輕癥的心理問題診出率較低。 “看病”需求難以滿足 記者調查發現,像言涵和小依這樣獨自主動求診的青少年并不少,他們也道出了“看病”的曲折。 言涵在中心市區某醫院預約發現,該院心理科的預約號很搶手,已排到半個月之后。隨后,她咨詢了另外兩家醫院,都被告知醫院不擅長心理問題方面的治療,建議到專業醫院咨詢。最后她到一家大型醫院就診,由于問診人較多,她經常在心理科門外等待3個小時都未能就診。她發現,醫院門診普遍每天都只有一兩名醫生坐診,而醫生接待每位患者都至少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夠了解病情,這使得醫生每天能接診的數量有限。 除了正規醫院以外,社會上還有不少心理咨詢機構,但費用普遍不低。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了我市多家心理咨詢中心,了解到心理咨詢收費標準基本在400元-800元/小時,不少中心還要求“患者”先去醫院進行測評才能到中心進一步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