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職心理教師向學生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張蕓蕓 供圖) 學校應加強培訓+尋求外援 心理專家普遍認為,能夠發現和介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一是家長,二是學校。 “現在學校的心理專職教師的配備缺口還是很大的。”李惠毓告訴記者,她發現有些學校的心理老師身兼多職,比如班主任、政治老師等學科老師兼做心理老師,那孩子在面臨雙重角色的老師時,心理疏導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心理教育課程不夠系統化,也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得不面對的現狀。 記者發現我市不少中小學都設立了心理輔導室,但也有心理老師坦言:“一些孩子因為病恥感,即便希望得到幫助,最終也因害怕被貼標簽也不愿求助,導致輔導室形同虛設。”對此,張秀云建議,可以建立市、縣級的系統心理評估與干預的機制和團隊,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專業支持,幫助對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評估和轉介,建立相應的轉介通道。 記者采訪了解到,1998年,泉州一中就率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過23年的實踐與探索,已形成常規化、系統化與特色化。據張蕓蕓介紹,學校配有6名專職心理教師,常規化活動有“心育課程”、個體咨詢、團體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等。近年來,學校還不斷進行創新,如將德育與心育有機結合,創立了泉州一中心育與德育品牌——“體驗式班級主題活動課”。同時,也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經驗進行總結與匯編,形成了《泉州一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泉州一中體驗式班級主題活動課校本課程》和《泉州一中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校本課程》等校本課程體系。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